TOP
普傳產業分析知能資策會打造數位微學習
發佈日期:2022/12/08
類別:數位公民
點閱次數:250

一、動機與挑戰:

實體培訓服務步入成熟期 數位轉型滿足新時代職能進修需求

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(MIC)成立於1987年,致力於擔任「政府智庫」及「產業顧問」的角色。其中,「產業顧問學院」為資策會MIC普傳產業分析知能的終身學習平台,擁有累積逾30年的產業人才培訓經驗,總培訓時數累積超過2萬小時,總培訓人數超過3萬人次。

然而,過去30年間,產業顧問學院的培訓服務僅限於實體課程。隨著時代脈動與世代交替,此商業模式步入成熟期,同時面對坊間實體與數位課程百花齊放的競爭紅海,必須克服下列痛點,提供給新世代在職人士更便利的教育訓練,也替資策會MIC開創培訓服務的第二曲線:

(1)客群以雙北與桃園為主。雖然其他縣市也存在需求,但因市場不大,前往個別地區開課不符效益;若改採數位服務,方能用更低的成本滿足外縣市企業的訓練需求。

(2) 客群年齡層偏高,集中在35-50歲左右。因實體課程的價格與知識含量高,故客群以進入職場5-10年以上的人士為主。而目前初入社會的Z世代(1995-2010年出生),屬於「數位原生」族群,其對線上課程的接受度較以往各世代更高,故若能發展數位服務,才有望把客群拓展至此族群。

(3) 中小企業教育訓練經費有限。目前提供的企業教育訓練模式,難以符合中小企業對成本效益的期待,故目前客群仍以上市櫃公司為主。然而,台灣有將近98%為中小企業,若能發展數位內容,善用數位產品低變動成本的特性,可望提升價格競爭力,成為開拓中小企業教育訓練市場的敲門磚。

(4) 線上課程市場日益蓬勃發展。依據資策會MIC在2022年所作的調查,台灣近年的「知識付費」市場逐年成長。整體而言,「買書」雖仍為在職人士的主要進修方式,但「線上錄播學習」已超越傳統實體課程或現場講座。民眾在知識/學習平台的付費比例成長,且對「職場技能」感興趣且願意付費之比例約佔兩成。其中20-29歲的「Z世代」為重要的潛力市場,其購買線上錄播教學比例超越買書進修,且偏好職場技能相關內容。

綜合以上痛點與知識付費的產業趨勢,資策會於2018年開始構思數位學習之發展藍圖。

 

二、策略與方向

聚焦「三環九面」職場能力 導入「微學習」易學易懂的課程設計

首先盤點自身的核心專業能量,聚焦在「產業分析」、「市場研究」、「思考法」三主題,再向外延伸出九構面,包括議題設定、資料蒐集、產品開發、商業思考等,如圖1。

圖 1 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學院數位課程核心內容

資料來源:資策會,2022年

 

在課程內容製作上,不僅僅是數位化,而是重新尋找價值。因此,產業顧問學院以「微•行」為價值主張,打造適合「微」學習與「行」動學習的數位服務,同時也有「微型」之意涵,以符合國際上的微學習趨勢(Microlearning)。依據美國人才發展協會(ATD, 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),微學習的主要特色包括:

(1) 一次僅聚焦一至兩個學習目標

(2) 內容精簡扼要,每次課程長度通常介於2-7分鐘

(3) 行動導向,具備明確可達成的目的或目標

因此,把知識含量較深的全日課程,一一拆解課程內的知識點,重新設計為每單元5至7分鐘的輕薄短小內容。有別於坊間數位課程以名師網紅、職人經驗、技能訓練等外顯能力為主,資策會MIC之數位課程聚焦冰山下的內隱能力,包含邏輯與提問力、活化思考、分析偵錯,以及善用數據的能力(Data Literacy)。這些內隱能力之培養,為跨產業與職位的共通需求,同時也不易過時淘汰,能使製作成本的效益最大化,如圖2。

圖 2 冰山以下的內隱能力

資料來源:資策會,2022年

 

數位課程之製作採用ADDIE流程,亦即「分析」(Analysis)、「設計」(Design)、「發展」(Development)、「實施」(Implementation)、「評估」(Evaluation)五大步驟(表一)。

表一 數位課程的製作流程

分析

設計

發展

實施

評估

Analysis

Design

Development

Implementation

Evaluation

需求分析

內容分析

資源分析

學習目標

學習架構

教學策略

製作規範

文本撰寫

腳本分鏡

影片製作

 

系統功能

 

教學目標

學習體驗

製作流程

資源投入

 

「分析」階段包含市場或顧客需求、教材內容,以及可用資源,如:人力、預算等之分析。「設計」階段包含擬定課程學習目標、單元主題與各主題的順序/架構、好學易懂的教學策略,以及文件管理規範。「發展」階段為主要挑戰,包括文本撰寫、分鏡設計,以及動畫廠商的溝通。鑒於教材文本是成敗關鍵,而課程內容又具備一定的知識門檻,故此部分是由內部團隊自力完成。透過觀察與紀錄實體課程、訪談講師、研讀課程資料與參閱原典文獻等方式,把知識內容萃取出來,進而指導廠商製作分鏡。「實施」階段為系統功能之開發,在既有的網站上,建置數位課程的學習功能。「評估」階段不僅評估各單元是否達成教學目標,還從使用者角度檢討課程的學習體驗;此外,還重新審視製作流程與資源投入,思考優化製作工序與排程之可能性。

首先於2019年,製作完成「費米推論-再造邏輯思考」套裝課程,共24單元100分鐘,完整教導國際知名的「費米推論」(Fermi Estimation)概算方法。此方法為產業顧問常用的估算方法,也非常適合職場人士,提升數據敏銳度與工作效率。自2020年起,陸續推出產業分析的方法論單元,包括MECE原則、金字塔原理、ISVSA思考架構、五力分析、SWOT分析、產品生命週期、六頂思考帽等。預期至2022年底,總課程單元累積時數接近400分鐘,持續累積數位資本,同時也與數位學習蓬勃發展的趨勢相符。

 

三、成效與價值創造

成功講師幕後推手 節省企業教育訓練成本

資策會MIC的數位課程發展至今,具備兩項主要價值。首先,規劃與民間管顧公司或教育機構合作,由資策會擔任授權方,扮演第三方角色。業師獲授權使用的數位內容後,可搭配實體課程融合講授,形成「混成彈性學習」(HyFlex Learning),可事先奠定學員基礎觀念,建構相同背景知識,降低講師備課成本,增強或補充其他訓練方式之不足。

為促成上述情境,示範推廣混成學習,資策會MIC的「產業分析的關鍵技能」系列課程已全面融合數位內容,無論實體或疫情期間的遠距授課,均獲得好評,進而提升企業採用意願。

此外,透過「訂閱制」商業模式,提供跨裝置觀看學習平台,創造更具經濟效益的在職訓練方法,促使企業運用數位微學習,提升員工學習動機與效率。同時,聚焦中小企業推廣「公播版訂閱制」,輔導員工在職自主學習,期能為企業節省30%的基礎職能教育訓練成本,此為第二項主要價值。數位課程推出迄今,已獲得數間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採用,產業包括:資訊硬體、半導體、軟體、出版、金融等,以及法人研究機構。

展望未來,除了持續製作數位課程之外,更期望把微學習的製作能量轉為客製化服務,以微學習的思維,協助企業重新檢視數位學習,不僅僅是把實體課程的教材數位化,而是依據學習目的與效果,選擇合適的訓練媒介,促成教育訓練的數位轉型。

 

【成功關鍵】建立數位微課程製作能量,採用ADDIE的方法論,發展企業訂閱與授權雙商業模式,協助企業重新檢視數位學習,促成教育訓練的數位轉型

 

回列表
你,
還等什麼呢?